第347章 三年发展规划(2/3)
眯起,看向李自成:
“你说说看,你是如何想的。”
李自成整理了一下思绪,陈述道:
“臣以为,云贵这般汉夷杂处之地,卫所制度有着其独特的价值。”
“以那杨嘉为例,如果有卫所提前囤兵附近,便可有效威慑周边生番野人,使其不敢轻易下山掳掠。”
“卫所军户,平时屯垦自给,可以减轻粮饷压力;闲时操练,也能维持基本的军事技能。”
“其存在,本身就是王化的象征,对于震慑不安分土司,巩固我在边疆的统治,大有裨益。”
江瀚听罢,陷入了沉思。
说实话,因为舆论的影响,他内心深处一直对“卫所制度”抱有相当大的偏见。
后世充斥着对卫所制度糜烂不堪、军户逃亡、战斗力低下、军官侵占屯田等弊病的猛烈抨击,几乎将其视为了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这也使得江瀚先入为主,认为卫所是一种落后的、应该被彻底抛弃的军政组织。
然而,自从他在成都称王,统领全局后,他才逐渐转变了想法。
古代任何制度,都不能脱离其时代背景,轻易下论断。
你可以批评老朱在经济政策、货币体系、或者是户籍管理上存在漏洞;
但你决不能说一个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,对于养兵、练兵、用兵等方面有问题。
结合明初的现实条件来看,卫所制度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。
卫军通过军屯基本自给自足,极大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;
与此同时,卫所构成了遍布全国的军事控制网络,也十分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地方秩序;
世袭的大明军户们,则保证了相对稳定的兵源。
但随着时间推移,政治逐渐腐败,卫所制度也开始衰败。
以至于到了明中后期,朝廷不得不转而依赖募兵来应对重大战事。
可问题是,世上没有什么制度是完美的,万世不变的。
卫所制度的崩溃,根源在于官场腐败,配套的监督机制失效,而并非其本身一无是处。
甚至到了明末,那些还能打仗的募兵,其中不少都出身于卫所。
卫兵好歹摸过武器,或多或少的接受过一定军事训练,并不是那些完全没摸过武器的青壮乡勇能比的。
只要足粮足饷,再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,原先孱弱的卫兵也能逐渐变成精兵。
而李自成正是看到了卫所制度在维持地方稳定、以及提供后备兵源方面的潜力,所以才提出了这个意见。
可尽管如此,江瀚对此仍然有些拿捏不准。
他摆摆手,决定暂时搁置这个议题:
“此事牵连甚广,不仅仅是军事问题,等日后从长计议吧。”
此时,赵胜又站出来,拱手道:
“王上,即便不论卫所,仅是这四十五万兵马,所需要的粮饷也不是少数。”
“要是出现什么天灾,恐怕难以为继啊。”
江瀚闻言,有些诧异地反问道:
“不至于吧?”
“这两年本王轻薄徭役,鼓励垦荒,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疏浚河道、兴修水利。”
“想来民间应该有不少富裕。”
他将目光转向农部主事李兴怀,
“你仔细说说,如今我治下三省,每年大致能收上来多少赋税?”
李兴怀点点头,随即出列禀报道:
“回王上,根据农部与户部今年最新稽核:”
“四川在册纳赋田亩,约有一千六百五十二万三千亩,其中新开辟水田、梯田约二十三万亩。”
“不算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十六岁以下孩童,在册丁口大约有九百万之多。”
“贵州方面,加上新收的水西之地,约有田亩一百六十万亩,丁口七十万。”
“云南大概有三百四十万亩,丁口一百八十万。”
“从粮食产量方面看,川中平原等地主要种植水稻,平均亩产约在两到三石左右,一年两熟;”
“山地多种植玉米,一年一熟,平均亩产约一石五斗。”
“综合算下来,三省每年的粮食总产出,应该在六千四百万石左右。”
江瀚听了这个数字,神色稍缓:
“
糜汉小说提供了就爱啃鸡翅创作的《大明: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》干净清新、无错版纯文字章节: 第347章 三年发展规划在线免费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