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7章 巡视保宁府(1/3)
汉王金口一开,江油的行政扩建与产业升级便成为了当下的头等大事。
命令由快马传回成都中枢,留守内阁迅速通过廷议,并于三日后颁布了正式诏书。
诏书明确规定,升江油县为直隶州,直属于中枢管辖。
其辖地范围在原有县域基础上不变,并在重华、永平等重要产硝乡镇设立县衙。
诏书正式任命了焦煜为江油州知州,加授朝议大夫衔。
为了确保行政扩建事宜有序推进,留守内阁立即派出了由户部侍郎总理的事务行台,全称是钦差户部侍郎总理江油升州扩建事务行台。
户部侍郎亲自携带诏令与相关细则文书,火速前往江油,督导交接工作,并协助焦煜搭建州级行政架构。
与此同时,还有一位侍郎被派往了龙安府,负责把江油直隶州的财政收支独立出来,并建立专属的州级财政账册。
此外,还有一笔数额可观的“建州专款”,用于初期州衙修建、官吏编制扩充、以及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。
鉴于重华官营硝化厂的重要地位,江瀚还亲自下令,在江油增派了一支直属中军的卫戍营。
卫戍营兵力额定一千两百人,统兵千户由中军的曹二指派,专门负责州城及硝化总厂等要害地区的守备工作。
随着行政级别提升,焦煜的权力自然也是水涨船高。
原有的县衙六房架构,需要迅速升级,扩充人手以适应州衙的职能。
当然了,州衙内各房的司吏等重要属官,其任命都可经由焦煜直接举荐,只需报备中枢备案即可。
得知这个消息,江油县的一众官吏们都乐疯了。
他们万万没想到,自家县尊接待王上巡视一趟,竟然能带来如此巨大的好处,简直是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。
县令、县丞、主簿摇身一变,一跃成为了州同知、通判,而各房书吏的品级和待遇也提高了不少。
一时间,整个江油县上下都在摩拳擦掌,准备大干一场。
首先便是扩建衙署,增设同知厅、判官廨、吏目署等符合规制的办公场所,以容纳新增的机构和人员。
此外按照州级标准,江油还需要兴建常平仓、扩大储粮容量。
根据中枢规定,辖境三十里以下的州,需要积储粮秣至少两万五千石,用以战备与平抑粮价。
当然了,州境内的水陆交通也要改善,增设和扩建相应的官道、驿站,码头。
为了进一步提升硝石的运输效率,官吏们把重点放在了扩建涪江、以及其支流灵溪河上的河运码头。
就在焦煜忙于行政体系升级的同时,周光宇则肩负起了产业升级的重任。
王上搞出来这么大的阵仗,足见其对硝化厂的重视程度,周光宇自然不敢怠慢。
他带着工部同僚与匠头,反复勘探老君山麓至灵溪河畔的地形,精心规划着厂区的整体布局。
在他的规划中,硝化厂一定要临近水源,便于取水与原料运输,但核心生产、储藏区域需要远离百姓居住的重华县。
尤其是危险系数最高的火药坊、以及存放大量成品的硝石仓库,必须设置在远离其他建筑的开阔地,还要有专人把守。
厂区被分成了几个不同主要区域,首先是行政与生活区。
要有工部驻场的总办处、账房、物料库、匠户宿舍、食堂、医馆等,形成管理和生活中心。
在靠近硝洞运输路线入口的位置,要设立硝土堆场和初步分拣区,对开采出的原料进行首次筛选分类。
按制硝工艺流程,作业区被分成了四个部分。
首先是浸泡过滤区,主要是修建大量石槽,并配套引水、排水渠。
其次是处理区,在这需要搭建装有大量陶瓮、瓦缸的通风棚屋,用以进行加明矾沉淀、草木灰沥碱等工序。
然后是煮炼区,以及干燥区:主要用于熬硝以及冷却等工序。
经过生产区域出来的硝石,将被送往两个不同的工坊。
如果是盆硝,就送往火药坊;如果是纯度更高的净硝,则会被送往制肥坊。
火药坊设在厂区最偏僻的角落,有独立的高墙、壕沟,以及卫戍营的单独岗哨,管理严格。
而制肥坊则相对独立,主要负责把净硝与各种粪肥、堆肥、淤肥配比混合,
糜汉小说提供了就爱啃鸡翅创作的《大明: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》干净清新、无错版纯文字章节: 第367章 巡视保宁府在线免费阅读。